6是誰在輪迴和受因果(無我的道理)

我在那裏?

我們常常有個牢不可破的觀念;認為我們的身體是「我的」,為我們所擁有,其實「擁有」的概念是指什麼呢?

我們從嬰兒到童年,從童年到青少年、壯年、老年、我們的形體和外貌都不相同,那一個才是真正的「我」呢?

是嬰兒的「我」?是青年的「我」?還是老年的「我」呢?

如果說是真正的「我」,那必然是只有一個不變的我,也只能有一個,不能有多個,那麼,是那個階段的「我」,才是真正的我呢?

如果說每一個階段的「我」都是我,童年是我,青年是我,老年也是我,那麼,「我」就是可變的,既然「我」是可變的,沒有不變的自主性,那麼,雖說有「我」,其實還是找不到一個真正的「我」!

根據醫學的研究報告指出,我們現在的身體,沒有一個分子是我們七年前身體原有的,因為每隔七年,人身體的每一分子,每個細胞,便完完全全地新陳代謝過一次!

如果說我們的精神思想或性格,才是真正的「我」,但人生中每個階段的精神思想狀態和性格,都有程度上的不同,都會隨著年齡而改變,那麼,那個階段的我,才是真正的「我」呢?

何況人的思想念頭,豈止有童年、青年、老年的不同,是年年在變,月月在變,又何止月月在變,是時時都在變,上一秒鐘所想的,下一秒鐘又不同了,在這瞬息萬變的念頭起伏裏,那一個念頭才是「我」呢?

由此知,要找到平常我們所緊緊依附的「我」,實在是無有是處啊!

談「我」,就如同談一間「房子」一樣,「房子」只是一個泛稱,並沒有實質上存在著叫「房子」的東西存在,一間房子,是由無數的砂石、磚瓦、水泥、樑柱等東西組成,去除了這些東西,實在找不到有所謂「房子」的實質存在。

同樣的,「我」這個生命體,是由物質的肉體和精神的神識所合成,肉體和精神也是變化不居的,「我」也只是一個假名而已,就如同「房子」只是一個假名存在罷了,它的組成物質也是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!

當我們在談論因果業力或輪迴時,總會談到「靈魂」的問題,一般人常常有個錯誤的觀念,以為「靈魂」是不變的,以這個不變的「靈魂」去投胎和受果報,其實「靈魂」這個名詞,和上述所談關於「我」的概念是一樣的。

談「我」,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我存在,因為分分秒秒都在改變,談「靈魂」,也沒有實際上不變的一個東西叫「靈魂」,因此佛家不叫「靈魂」,而稱為「中陰身」,意思是一種「中間暫存的生命型態」,為何叫「中間」呢?它指的是,在此生結束後,在來生前(可能為六道的任一種)一段暫時的過渡期,也就是此生要過渡到來生前的一段空檔(有長有短,一般不超過四十九天)。

談到「無我」,我們的身體和精神,實找不到一刻不變的「我」存在,一般人在聽到「無我」的道理,可能要無所適從,張惶失措起來了,因為既然「無我」,找不到自我的存在,那麼「我」所從事的宗教和道德行為,不是都要白費力氣了嗎?既然連「我」都找不到了,那麼所謂的「存在」和宗教信仰,還有任何意義嗎?

如果沒有「我」,那麼是誰在造業?誰在受因果?誰在輪迴?誰在成佛?誰入地獄呢?

  「我」是五蘊的和合

按照佛教的說法,人是「五蘊」的和合體,人有物質的肉體和精神的活動,「五蘊」是色受想行識,「色」是人的物質面,「受想行識」則是人意識或是潛意識的精神面,所以「五蘊」代表構成吾人身心活動的全體︰

色︰物質的身體。

受︰痛苦或快樂的精神感覺。

想︰構成概念的統覺作用。

行︰情緒或意志的精神作用。

識︰意識或潛意識的作用,或作用的主體。

談「無我」,其實是在說明「我」是「五蘊」的和合的,既為五蘊所和合的,不管在精神或物質面是隨時都在變化,因此沒有不變的「常性」和「自主性」。

雖然「我」的本質是如此的「無常性」,想從「我」中,找到一個永恆不變的「我」而不可得,但也不必因此就消沈灰暗,從此對人生的積極意義信心頓失,因為雖然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「我」,但年輕的「我」,也是由童年的「我」遞變而來,老年的「我」,也是由年輕的「我」遞變而來,因此,雖然沒有永恆不變的「我」存在,但「我」卻是由一系列「變化的我」所構成,因此,「我」就可以說是由一連串「生命的因果序列」所組成!

   那先比丘與米蘭陀王的對話

在著名的「那先比丘經」中,智慧的那先比丘和米蘭陀王有一段精彩的對話,可以讓我們更了解「變化的我」的道理︰

那先比丘是佛陀涅槃後二三百年,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比丘尊者,他的思緒精準,可說辯才無礙,而米蘭陀王是一個能禮賢下士,又喜歡思考辯論的國王,有一天他去拜訪那先比丘說︰

「請問尊者,人剛生下來的時候,那小小的嬰兒,就是日後長大的他?還是不同的一個人?」

「既是同一人,也不是同一人!」尊者回答說。

米蘭陀王疑問的說︰「怎麼說呢?」

尊者微笑的問說︰「陛下,您覺得現在的您,就是當時那個嬌弱啼哭的嬰孩嗎?」

「當然不是,那嬌弱啼哭的嬰兒是一個人,現在長成的我,又是另外的一個人!」米蘭陀王肯定的回答著。

尊者笑說︰「如果是這樣的話,陛下,請問,是否您童年時的母親是一個人,少年時的母親是一個人,而青壯年時的母親又是另外一個人呢?」

米蘭陀王疑惑的說︰「當然是同一個,尊者,可是,您又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呢?」

尊者說︰「陛下,那個嬌弱啼哭的嬰兒是我,而現在長成的也是我啊!雖然形貌不同,但卻是同一系列的連續!」

「能不能進一步的解釋!」米蘭陀王說。

「陛下,這就好比有人點燈,照耀通宵,請問陛下,那初夜的火焰與中夜的火焰是同一個嗎?」尊者說。

米蘭陀王回答說︰「當然不是,尊者。」

尊者繼續問說︰「那麼,中夜的火焰與後夜的火焰是同一個嗎?」

「當然不是,尊者。」米蘭陀王很快的回答著。

尊者進一步的問說︰「請問陛下,那麼,是否初夜是一燈,中夜是一燈,而後夜又是另一燈呢?」

米蘭陀王回答說︰「當然是同一盞燈,師尊,只不過是和第一次所點的火有關聯而已!」

尊者說︰「陛下,一系列生命的存在,一個接一個,與燈焰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,一個原素滅了,另一個便接著生起,相續不斷,中間沒有絲毫的間斷,因此,今天的您,與當初那嬌弱啼哭的嬰兒,既非同一人,也非另一人!」

尊者又說︰「又好比牛奶,新鮮的牛奶放久了,會變成酸酪,酸酪會變成乳酪,乳酪會變成清酪,陛下,如果有人說酸酪、乳酪、清酪與鮮奶沒有關係,這樣的說法,對嗎?」

「當然不對!師尊,它們都是與鮮奶有關聯,所以才會出現的。」米蘭陀王肯定的說。

尊者應許的說道︰「是的,就是這樣,陛下,一系列生命的存在,一個接一個,相續不斷,中間沒有絲毫的間斷,今天的您,與當初的您,既非同一人,也非另一人!」

米蘭陀王聽了那先尊者的解說,終於了解「既是同一,又非同一」的道理了。

   關於「無我」的論辯故事

關於「無我」的道理,就曾經有人用片面不全的道理來為自己的行為狡辯,企圖為自己的行為開罪。

在古印度,就有這麼一個故事,說有一個人因為犯了某種罪行而逃亡,後來過了一段時間,還是被抓到了。

因為證據確鑿,法官就判了他徒刑,那知這個人深知「無我」的道理,他就向法官狡辯說︰

「沒錯!我承認那件事是我當時做的,但佛家不是說,一切都是無常的、都是變化的,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保持不變,不管外觀或內在,一切的一切都隨時在變化中,雖然當時我做了那件事,但那時的我和現在的我是絕對不同的兩個人了,既然現在的我,已經不是當初犯罪的那個人了,我也就不需要為不是我所做的事而負責了,既然這樣,你判我徒刑,要我去負責不是我所做的事,可說是一點道理也無!」

一般的法官,在聽了這段似是而非的狡詞,可能明知其非,但也說不出其非的道理,大概都要瞪目結舌以對了,但這位法官,素來精通佛理,因此不慌不忙的回答說︰

「沒錯!雖然現在的你,不是以前的你,但現在的你卻是由以前的你遞變而來,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,都是屬於同一個生命的變化序列,雖然找不到以前的你來負責,但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,是由同一個生命的序列變化而來,所以現在,你當然要為以前的罪行負責了!」

這個罪犯在聽完法官這一番話後,當然就俯首認罪了。

   是誰在輪迴?

當我們了解「無我」的道理後,通常會生起一個疑問,既然「我」是瞬息都在變化的,沒有一個常性,那麼,是什麼在跟隨「我」轉世與輪迴的?從「前生」到「今生」的是什麼?從「今生」到「來世」的又是什麼?

根據「唯識學」的說法,在人的生命結束後,還有「識」的存在,這個「識」就是一般所說的第八意識或識的通稱,在人的生命結束後,這個「識」會緊隨著我們的業力而存在著,但這個「識」並不是不變的,而是隨時都在變化的,就像業力一樣,業力也沒有一種固定的體性,業力因為自身的屬性或慣性的緣故,會產生自身的影象或幻象,在生命終了時,這個「識」就因為依附業力和受業力的驅使,而投向那業力產生的幻象中(投胎)。

這樣的過程,就是轉世或輪迴的原理,也特別闡釋了為什麼在臨終時的最後一念(最後的影象或幻象),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了,因為那關係著我們來世的去處!

投胎(六道中皆有可能)後,那前生的「識」,因為已不存在,就消逝了,而後生的「識」,因為是在一個新的「存在」裏受生,就叫做再生,但應該了解的一點是,「識」本身是變化的,沒有實質的體性,這後生的「識」,並非從前生不動的「移」到今生來,而是從前生「變化」而來的,所以說,前生的「識」和今生的「識」,「既非同一,亦不相異」,它們同是一個系列的相續,就像初夜、中夜、後夜的火焰,或是鮮奶、酸酪、乳酪的關係一樣!

   一個化生的故事

佛陀曾經說過關於一位天女化生的故事。

在三十三天上,有一位天人,叫做「佩花環天」,有一天他帶領一千名天女到苑裏的一棵大樹下摘花,這些天女全都是他的眷屬,其中的五百名天女飛到樹上採花,另外的五百名,則將丟下來的花拾起來,用來嚴飾「佩花環天」。

突然,有一名在枝頭上採花的天女,忽然物化不見,她的身體就如同燈焰般消失不見了。

在此同時,她卻在舍衛國的一個人家出生了,她生下來後,能記得前生之事,常自語道︰「我是佩花環天的妻子」,並常以香花供佛,齋僧,廣行佈施,她唯一的願望,就是希望能累積功德,並以此功德迴向來生,以便回到天上與她的前生丈夫「佩花環天」相聚,她朝思暮想,唯一眷戀的就是她的前生丈夫,即使在她十六歲時,許配給人家了,她還是眷戀著天上的丈夫,因此人家就給她取了一個名字叫做「尊夫女」

尊夫女後來生了四個兒子,她持續的齋僧佈施,所累積的功德已圓滿了,有一天,在傍晚時分,突然得了急病去世了,於此同時,她又在三十三天化生了,那時,其他的天女仍然忙著為「佩花環天」嚴飾身體。

佩花環天看到她就說︰「從今天早上起,一直都沒看到妳,妳跑到那裏去了?」

她回答說︰「我物化了,大人,我投胎到人間去,在十六歲時嫁給了人家,並生了四個兒子,我在人間廣行佈施和其他功德,就只祈求能和您在一起,所以現在又回到您身邊化生了!」

尊夫女到人間走了一趟,藉著願力和功德力又回到天上去,人間一輩子,天上卻一天都還沒過完!原來,三十三天的一天,剛好等於人間的一百年,由於時間是附屬於空間而存在的,空間的面向不同,時間的單位當然就不相同,因此,自然不能以神話視之。

談「無我」,不只身體無常我,「識」也是無常我,如果「識」有固定不變的性質,那麼,尊夫女也就不會有投胎受生的可能,更不會有積功造德,憑著願力回到天上的可能了,因為如果「我」是不變的,或「識」是不變的,那麼一切永遠是一切,整個宇宙(或法界)也將是一片死寂!

   無我的真諦

所以,「無我」的空性道理,實是因果循環的基礎,如果「我」有不變的常性,則一切事物都是不變的,那麼就不可能有因果循環的遞變,因果循環實是無我空性的作用,假若沒有因果的循環,那麼,無我空性就成了斷滅的頑空了!

是故,正因為「無我」,「我」才有變化之可能,才有無限超越提升之可能!

正因為「無我」,我們所從事的宗教行為,才有積極的意義!

就因為「無我」,我們的煩惱、業障及果報,也才是虛幻不實的,才有淨化及超越的可能!

如果有不變的「我」,那麼附著在「我」上的煩惱和業障,就永無消除的一天了,就如龍樹菩薩所說的︰

 諸煩惱及業,作者及果報,皆如幻如夢,如燄亦如響。

因此,在知道「無我」空性,是在說明「我」的無常性,才是「我」的真正本質後,我們也就不會一聽到「無我」兩個字,就膽戰心驚,茫茫然而無所適從了!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