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果的序列
阿育王,是印度一位非常賢明的國王,對佛法的護持不遺餘力,他有一位王子,名叫拘那羅,長得非常俊秀,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歡親近他,那時,有一位年輕的王妃,年紀和拘那羅相當,她私下非常愛慕拘那羅,常思機會親近他。
有一天,這位年輕的王妃,終於忍不住愛慕之情,向拘那羅表達她的愛意,拘那羅雖年輕,卻是一個正直的年輕人,他怎麼可能背叛父王,和王妃私通呢!因此他不但沒有接受她的愛意,反而勸她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。
這位年輕的妃子,遭到了拒絕反而惱羞成怒,自此一直懷恨在心,後來不久,終於買通了壞人,不只將王子的雙眼挖掉,且將他殺死了。
大家在聽到王子被殺死的消息後,在悲傷之餘不禁百思不解,為什麼像王子這麼善良正直的人,竟然會有如此的報應呢?因此就去請教一位有大神通的尊者,尊者回答說︰
「很久以前,有一個獵師以打獵為生,有一年的冬天,當他在山中打獵時,意外發現一群梅花鹿聚集在一個山洞裏,因此,他就每天去獵取一隻梅花鹿回家,這個獵師非常的殘忍,在殺鹿前都先挖掉它們的眼睛,這樣大約經過一年多的時間,可憐的鹿群終於被殺光了,今日的拘那羅王子,就是當時的獵師,他因為殘忍殺生的緣故,所以生生世世都受挖眼珠,再被殺死的果報!」
大家在聽了尊者的解說後,仍疑惑的問道︰
「既然那個獵師那麼的可惡殘忍,為什麼有那個福報出生為王子呢?」
尊者回答說︰
「他能夠出生於王家,是由於另外的因緣,在久遠前,那時有位「迦羅迦孫佛」滅度後,有個國王就請人雕刻如來的肖像供奉著,不幸後來,佛像被損毀了,那時有個雕刻匠,不忍佛像殘破的樣子,因此就發願將莊嚴的佛像修好了,就因為發心修佛像的因緣,所以今世得生於王家,但殺緣未盡,所以仍須受果報。」
王子出生於王家,有出生於王家的因果,王子的被殺,有被殺的因果,兩者的因果關係絲毫不能混淆,至於王子的善良正直,當有善良正直的果報,我們不能錯因錯果的把「善良正直」這一行為原因,和「王子的被殺」這一事實結果,結合為同一系列的因果關係,甲的原因,會導致甲的結果,乙的原因,則會導致乙的結果,自然不能錯置因果的把乙果歸諸於甲因,或把甲果推諸乙因,各自的因果關係,有各自的「因果系列」,這樣才能顯示因果律的公正性。
是故,因果關係,不能只論及前世和今生,尚須論及今生和來世,從三世的廣度來論,才能圓滿的解釋人生各種不同的現象。
常有人質疑說,既然因果講的是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那麼為何在人生裏,卻常常看見善良的人困厄潦倒,而作惡多端的人卻騰達享福呢?如果從三世的角度來看,我們就會知道,「善良」和「困厄潦倒」,「作惡多端」和「騰達享福」有各自不同的「因果系列」,不能混淆。
一般人基於對善惡的好惡,和對因果模糊的認知,總是希望在現世裏能見到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的立即效應,但因果關係實在是極其長遠和複雜的,何況因果亦有輕重大小之分,有人確實能因今生的善行,而減輕或轉移不好的業報,也有人在今生,卻須背負前世所累積的重大業報而翻身不得,但無論如何,行善畢竟是功不唐捐的,有一首偈子說得好︰
若人行善,福雖未至,禍已遠離;
若人行惡,禍雖未至,福已遠離。
金剛經裏也有「重罪輕報」的說法,一個人只要多行善事累積福德,就是重大的業報也可能會因持續的善行而轉化減輕或提早受報, 所以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這一概括性的條理,絕對有它不移的道理,善惡並不是不報,只是「時間未到」而已!綜合上述, 善因而無善果的可能原因如下︰
1 、重罪輕報︰本來可能更差,就是因為做了善事而減輕。
2、 提早受報︰因為行善的緣故,將未來不好的果報,提前承受。
3 、時間未到︰善果的成熟,可能在日後,或來世。
間接的因果
因與果的關係,非常的複雜與纖細,其龐雜與精細的程度實在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,因果,並不是只有單純的種豆得豆,直接縰向的因果關係,尚有間接而間接橫向的因果關係。
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,都和他人或是整個社會,甚至世界息息相關,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別人和這個世界,別人和世界的一切,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, 因果的網路脈絡,就像蜘蛛網一樣,直的橫的交叉延伸著。就像你手上正在看的這本書,這本書之所以會在你手上,而你不遲不晚的現在正在看它,其間的因果關係,如果細細想來,就覺得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在!
又或如你恰巧在街上遇到的一個朋友,或在海邊撿到的一顆貝殼,任何兩者的相遇或事情的發生,都有其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巧妙配合,如果少掉中間任何一個微細的環節,你可能就遇不到朋友,或是撿到另外一顆貝殼了,所以當下一切的發生,如果仔細思索,便會發現其線索是如此的深邃而複雜。
任何結果的發生,都有無數的因緣湊成,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,既是結果,也是另一重因緣的開始,例如,如果你隨意的污染環境或丟棄垃圾,因為環境的污染而導致某種病源的產生,以致損害他人的健康,雖然他人健康的損害不是由你直接引起,但卻是由你間接造成的,又如你在路上撿到錢佔為己有,如果這筆錢是別人借來醫病或還債的,就因為錢遺失了,而導致生命的傷害,你不只負有偷盜的因果,尚負有間接傷害別人生命的因果!
由此知, 因果關係,常不是只有簡單的單因單果關係,而是間接又間接的多重因果關係, 一項精確果報的完成,實非一朝一夕,或十年二十年,或這一生即能完成其報應的,而是需要一連串長遠的時間,才能窺其不爽的道理。
因果的種類
談到因果,就不能不談到「業力」了,然而什麼是「業」呢?業就是「行為」或「造作」的意思,凡是我們身體(身)、言語(口)、或心念(意)的造作,都叫做「業」,業產生後,就會形成一種「力量」,一種影響的力量,所以「業力」也可以說是一種「行為的影響力」,這種「行為的影響力」是宇宙間一種自然的法則。
因為有「業力」的生成,所以因果關係自然得以存在,業力就是促成果報成熟的力量和法則,所以因果律離不開業力而存在,談業力也離不開因果律,因為業力本身實已包含因果的涵意。
至於我們所說的「因果」兩字,詳細說來,就是「因緣」與「果報」的意思,「因」就是開始的起源,「緣」就是一種助力,而「果報」就是後來的結局,如果把「因」譬喻為種子,「果報」就像果實,而「緣」就是幫助種子發芽成長的助力,如土壤、水、陽光、空氣等。
按照業力與因果律,
果報依成熟的先後有三種︰
1 、現果(順現受業): 今生造業,今生就會受果報。
2 、來果(順次受業)︰ 今生造業,來世才會受果報。
3 、後果(順後受業)︰ 今生造業,要兩世或多世後才會受果報。
果報之所以會有在今生成熟的,有在來世成熟的,或在後世成熟的分別,其主要原因約有兩種︰
1 、因的力量有遲早︰ 因為「因」的性質不同,就猶如不同的種子有不同的性質一樣,種子既然不同,結果的時間就有快慢的不同,如木瓜和蘋果的種子不同,結果的時間當然就不同。
2 、緣的力量有強弱︰ 不同的助緣條件,當然就影響果報成熟的時間,緣的條件愈具足或助力愈強,果報的成熟時間就愈早,如土壤、陽光、濕度等各種條件都配合良好,當然就有助於樹木的順利成長。
除這兩種原因外,影響果報成熟先後的,按照業的不同,約有以下四種︰ 1 、重業較輕業早成熟︰如重大的罪業,或重大的功德等。 2 、豐業較不豐業早成熟︰ 如果所造同樣的業愈多者,愈早成熟。 3、 近業容易成熟︰ 此處所指的近業,尤其是指在臨終時所思所想的業力,容易讓人隨生受報。 4 、慣業容易成熟︰ 一再重覆的行為和習慣所形成的業力,在上述三種業力不明顯時,也容易讓人隨生受報。
自作(因)尚須自受(果)
自己造的因,自己承受果報,這種「自業自得」的觀念,是再公正不過了!
如果自己造的業會累及別人,或由別人代受,這樣就不符合因果公正的本質了,地藏經不是說過︰「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,是故,眾生莫輕小惡,以為無罪,死後有報,纖毫受之,父子至親,歧路各別,縰然相逢,無肯代受。」 就是這個意思。
嚴格的說來,每個人有各自的「個業」,「個業」須自己承受,無人可以替代,但一般常說的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惡之家必有餘殃」的說法,或父母祖先積善或積惡可以庇蔭或累及子孫的說法,又該如何解釋呢?
當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時,就須談到一個家庭的「共業」了, 當我們說因為父母或祖先行善積德這個「因」,以致有好子孫的「果」,倒不如說,有那種好的「業」和「命」的子孫,才會投生到這個家庭來,其實是彼此的善業互相吸引的緣故,同樣的,能夠成為夫妻、父子、母子、兄弟姊妺,無不是有很深的緣份和強大的業力互相吸引著!
雖然說業力的本質是「自業自得」,但當彼此成為一家人時,即受某種家庭的「共業」所影響和束縛,而「共業」的力量常常是大過於個人的「個業」的,因為家庭裏的成員,彼此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緊密相連,情感互相關懷,錢財互通有無,如果家中有人健康出問題,或財務發生困難,莫不累及家中的每一成員。
因此,所謂「共業」,就是不同「個業」的「共」同部份(如共同的父母,共同的家運等),但在相同的共業底下,個人仍有與其他成員不同的「個業」存在,各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,雖仍會影響家庭其他成員,但每個人各自所造的身囗意業,仍然是「自業自得」,與別人無關。
就如同你自己努力讀書,以致考上好學校有好的聲名,你的好名聲雖可讓其他家庭成員同沾其譽,但真正因讀書而充實自己或改變氣質的,也唯有你自身才能得到,這也就是個業和共業的差別所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