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對所有生命的照顧,
不是一生一世,
而是生生世世,永永遠遠,
直到所有的生命,
都能得到完全的覺醒!
愛是內在高貴德性飽滿的流露
愛不只是一種助人的力量,更是一種內在最高貴的情感,最高貴的德性!
人類一切其他可貴的情感與德性如正直、節操、誠實、信用、忠義等,都是內在的道德操守,都是一種內在對已的約束力量。
這些內在的道德操守,它制約了我們的行為,去遵循人與人或人與團體間的某種規則,以使我們不做出有違犯人或違犯團體的情事。
所以嚴格說來,這些好的道德操守,都屬於內向的、收歛的。
雖然提升了我們的人格,但對於他人只是消極的不去違犯他們的權益而已!
但愛,它不只是一種聖潔的情感,更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力量!
在這世間上,沒有一種力量,有像愛這樣大的能力!
因為愛,就是一種付出,一種表現出來的力量!
當它付出表現出來了,每個人都感受到它的光輝,受著它的滋潤!
人的其他德行,如正直、節操、誠實、信用、忠義,並不能滋潤這個世界,它們是讓這個世界有序運作的內在規則!
唯有愛的溫暖,才能讓這個物質、機祴的世界,綻放人性高貴聖潔的光芒!
因為愛,尤其是大愛,不只是一種內在高貴的情感與德性,更是內在高貴德性飽滿的自然流露!
沒有內在圓滿的高貴德性,就無法有大愛的自然流露!
大愛與慈悲
佛家最重慈悲的流露,一切有德行的修行者,莫不流露著令人敬佩的慈悲胸懷。
而我們這裏所說的大愛,非常接近佛家所說的「慈悲」,或者應該說,大愛和慈悲就是同一種東西!
那麼,什麼是慈悲呢?
慈就是「與樂」,給予別人快樂。
悲就是「拔苦」,解救別人的苦卮。
因為慈心廣大,悲心廣大,所以就有大慈大悲的胸懷!
在「四無量心」裏,也有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,無量也就是廣大沒有邊際。
慈無量心,就是願人得到快樂,進而予人以快樂,也就是不僅希望別人得到快樂,進而把理想付諸行動,去幫助別人,讓別人也能得到快樂和解脫!
悲無量心,就是悲憫別人的痛苦,進而幫助別人解除痛苦,甚至忘掉了自己的痛苦!
慈悲就是愛心的付出與實踐,因為不忍人之心,所以希望人人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,而得到究竟的快樂。
慈悲是廣闊無盡的大愛
佛家所講的「慈悲」,如果以愛的開展來說,其廣度和深度,可以說已達淋漓盡致的境地!
其所展現的精神層貌,就像無垠的虛空一樣,讓人仰望讚嘆!
其所顯現的真誠關懷,又像大海一樣的深湛,不禁讓人動容!
這種無盡廣闊又無限關懷的大愛,讓我們對佛家的慈悲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。
因為如果沒有真正證入或體悟到「人我一體」的真理,這樣廣闊無盡的大愛,便無由展現!
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
佛家的這種大愛,從一句簡明的話裏,便完全流洩出它無盡無邊的真誠關懷︰
無緣大慈
同體大悲
所謂「無緣大慈」,就是說,不論與我有無關係,不論親疏遠近,不論形體外貌,我一律慈愛他!
所謂「同體大悲」,就是說,能夠真正的感同身受,就好像是發生在我身上一樣的,以高度的同理心去悲憫別人的真正苦痛!
就因為「無緣」,所以才廣闊無邊!
就因為「同體」,所以才能有真正的關懷!
也因為「廣闊無邊」,所以不只以人類為對象,也以不是人類的其他生命為對象,將所有的一切生命都包括在內。
也因為有「真正的關懷」,所以能迫切的,像在解救自己的困厄一樣的,去解救別人的困厄。
佛陀的捨身餵虎
佛陀「捨身餵虎」的故事,就真正彰顯出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偉大情懷,他無我犧牲的精神,真正讓人不禁深深的低迴與動容!
在多世前,那時的佛陀,是一個在山林中的修行者,一個行走在菩薩道上的仁慈青年。
有一天,他漫步到一個山崖邊,看到崖下一隻飢餓的母虎,旁邊有一隻剛出生的小虎,母虎瘦骨嶙峋,不時的發出低嗚哀嚎的聲音。
佛陀看到這種情形,內心不禁悲憫,想到自己這副危脆不實的身軀,終將也會腐壞爛敗,回歸大地。
那麼,為何不將這副終將老朽敗壞的身軀,用來解救母子的生命,也可阻止母子相食的慘劇發生!
想罷,縰身跳下山崖,讓尖銳的岩石刺穿身體,成全了這對母子的情義!
青年的修行者,以他無限生命中一小段有形的生命,來成就莊嚴自己永恆的生命!
真是可敬可佩,可歌可泣!
幫助所有的生命得到解脫
在金剛經裏,也有一段經文,正足以顯示出這種心量的廣闊和慈愛對象的無限︰
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,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若胎生、若卵生、若溼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,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!
那些大菩薩(摩訶薩為「大」意),以無比廣闊慈愛的心去幫助一切的生命形態,幫助他們達到永遠清淨解脫的境地!
雖然幫助了無量無邊的生命得到解脫,但菩薩的心是那麼的清淨,並不認為有任何的一個生命(眾生),得到他的幫助和解救。
為什麼呢?
因為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!
也就是說,菩薩(覺悟的人)之所以成為菩薩,那是因為他已經超越了一切的對立、分別、執著和自私。
在菩薩眼裏,眾生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眾生!
所以當然沒有任何一位「眾生」受他救度的想法了!
有一句話,貼切的表達了這種清淨的心念︰
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。
菩薩深證「空性」的道理,其行徑就像月亮行經廣闊的虛空,不在清淨的心裏,留下一絲漣漪!
內在的圓滿與匱乏
就像前面所論述的,當一個人內在愈淨化、愈昇華、愈無我,那麼,愛的能力和範圍也就愈廣闊了。
而菩薩深悟無我空性,其心自然清淨浩瀚,其愛當然也就廣闊無限了!
菩薩已經完全的超越各種的對立狀態,如善惡、美醜、好壞、高低、淨穢、生死、人我等分別,已達高度的統整狀態。
能觀的主體與所觀的客體,也已渾然一體,可以說,已經證到世界的祕密和本真了!
他內在的世界,或是他證到或生活在的世界,是一清淨圓滿的世界!
而我們一般人,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,是一主體和客體對立的世界。
我們習慣以自我的經驗來知覺這個世界。
但因我們內在的不夠淨化,所以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,是一割裂、矛盾、對立的世界!
也就是說,因為我們內在的世界,不是一清淨圓滿自足的世界,而是成一種不圓滿的內在「匱乏狀態」。
當我們以這種不足的、偏差的「匱乏狀態」來知覺這個世界時,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,當然也只是反映自我的「匱乏狀態」而已!
馬斯洛說得好,他說︰
「人的內在世界與所知覺到的外在世界,存有並行一致的動態關係!
也就是說,當宇宙的存在本質為個人所察覺時,他也同時更趨近於自身的存在本質,臻於他最完善的境界。
而這種交互效果似乎是雙向的,當個人本身愈趨近本身的存在或完美的狀態時,也因而使他更察覺宇宙的存在價值。
當個體變得愈加統整時,他愈能察覺宇宙之統整性!」
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反映
這種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相互應證關係,在維摩詰經裏,也有很好的闡述。
有一天,當佛陀為弟子開示「隨其心淨,則沸土淨」的理念時(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內在的心清淨了,則由內在世界所反映,或所知覺到的外在世界,也一樣的清淨。)
那時,十大弟子中,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因尚未證到內外世界的統一性,因此,他懷疑的想說︰
「如果內心清淨了,則外顯的世界也一樣清淨的話!
那麼,難道世尊他的內心不清淨嗎?
不然,我現在所見到的世界,為什麼還是這樣的污穢不堪呢?」
佛陀知道他的心念,那時就應用了神通力,讓尚未證到此種境界的弟子們,暫時見到了這世界顯現了原來無比清淨莊嚴的本質!
由這個故事,可以讓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到︰
外在世界,原來我們內在世界的反應和反映!
每個人所知覺到的世界,並不是一個客觀的世界,而是反應(反映)他內在本質的主觀世界!
如果我們心靈清淨,心量廣闊,則我們所經驗到這世界的一切,都有它「應然」的一切美好的本質。
大自然所顯現的一切,不管春夏秋冬的遞變,或是月圓月缺的變化,都是自然本真的!
我們怎麼知覺它,它就以同樣的性質來回應我們的知覺!
當我們陷入憂傷的情緒,外在的世界再顯現多風和日麗、蟲鳴鳥叫,也都蒙上一層愁緒!
當我們心情愉快,外在在世界,就是風殘雨驟、日月無光,也都與我們同歡喜!
世界只顯現它的本真
同樣的,我們之所以劃分美醜、高低、貴賤、善惡,也只是反映我們的主觀經驗和價值取向而已!
當我們以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,來劃分割這個世界時,我們也同時割裂了自己的內在世界,而讓它呈現分裂不完整的狀態!
美醜、高低、貴賤、善惡,才是無根的!
世界只顯現它的本真,美也不美,醜也不醜,無美也無醜,它只是它而已!
高低、貴賤、善惡,也是一樣的!
當我們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和價值取向,來割裂這個世界時,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,就只是小小破裂的碎片!
我們只能愛「美」的,而不能愛「醜」的!
只能愛「高」的,而不能愛「低」的!
只能愛「貴」的,而不能愛「賤」的!
只能愛「善」的,而不能愛「惡」的!
就這樣,我們內在分裂的「匱乏狀態」,不只讓我們愛的能力無法擴展,也讓我們陷入對立分別的世界裏,為我們帶來許多無謂的痛苦和煩惱!
菩薩的終極關懷
菩薩已經超越了各種的對立,他內在的世界是無慾、無我的一種清淨圓滿的世界。
他不只愛美的,也愛那不美的,不只愛善的,也愛那不善的,愛好的,也愛那不好的!
他愛的範圍廣闊無邊,不只愛人,愛一切種族的人,也愛一切的生命,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,不管是靈性高或靈性低的生命!
他將一切的「眾生」,視同他自己一樣!
守護他們,就如同守護他自己一樣!
他無時無刻,不在盡最大的努力,幫助所有的「眾生」解除他們的困厄!
也無時無刻不在用最大的智慧,利用最恰當的時機,幫助一切的「眾生」,走上淨化他們自己的路途!
這樣的關懷,是一種對所有生命的終極關懷!
因為菩薩對所有生命的照顧,不是一生一世,而是生生世世,永永遠遠,直到所有的生命都能得到完全的覺醒!
菩薩的大愛
就因為所有的菩薩,都有這樣的大慈心、大悲心,都有無比廣闊的大愛,所以,就有用之不盡,取之不竭的「大能」和「大用」了!
就像那觀世音菩薩,因為不忍一切生命陷於苦難,所以無不「聞聲救苦」!
而且巧妙的應用各種機緣來幫助一切的眾生,使他們能得到解脫。
觀世音菩薩不只以「悲觀」及「慈觀」,慈視憐憫一切眾生。
而且有究竟的「清淨觀」和廣大的「智慧觀」,了知了各種緣起法則,能深知每個眾生因緣成熟的時機,而以不同的身份和應化身來度化他們,幫助他們。
那些菩薩中的大菩薩,因為已經完全破除了「自我執著」的觀念,以無我的無盡悲懷,無時無刻,隨時隨地,無不在盡力付出自己可能付出的每一種東西。
包括了他的財物、精神、智慧甚至是他的身體!
這種無怨無悔,只為眾生的無我奉獻的偉大胸懷,實在是遠遠的超出了,我們這個常為一己小小身軀而煩惱憂愁的凡夫,所能想像於萬一的!
菩薩的信念
華嚴經上說,菩薩不只佈施了自己的財物給需要的人,凡是自身的一切,如果對別人有益的,都是菩薩應該佈施出去的!
不只是自身的血液骨髓而已,連自己的四肢五官,甚至身心性命,只要對眾生有利的,都是菩薩應該佈施的項目!
是什麼樣的動機,讓菩薩作這樣的犧牲奉獻呢?
有一種理念,是菩薩所堅定信守,永世不移的。
這種理念,不只是一種信守的理念,甚至已構成了菩薩人格的全部,那就是︰
「凡是一切對眾生有利的,都是應該義無反顧去做的!」
菩薩秉持著這樣的理念,做為他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。
因此,他一切行為的方向,都指向了「解除眾生痛苦,給予眾生歡樂,並幫助眾生得到真正解脫」的目標上!
菩薩的悲願
普賢菩薩在所有菩薩中是行願第一的。
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中,他把自己一切一切的功德,都完完全全的迴向給了法界(含括了無窮無盡時空的宇宙)所有的一切生命!
願一切的生命,都能時時刻刻得到安樂,沒有任何的痛苦。
並願一切的生命,都能止息一切不好的、害人害己的行為,廣行各種好的、有益的行為,以得到究竟的解脫。
菩薩的悲心是如此的殷切!
心量是如此的廣大!
為了眾生,把自己全部的功德都迴向給了眾生。
但菩薩悲心之廣大,如僅止於此,尚無以顯示菩薩的偉大!
菩薩進一步發願,如果所有的眾生,因為以前累積了很多的惡業,應該承受極重極重的苦果。
普賢菩薩發願,要代替所有的眾生受無量的苦,以使一切眾生,都能得到向上解脫的機會!
並且發願說,縰使虛空有窮盡的一天,這個將一切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的願力,卻是永永遠遠都不會有停止窮盡的時候!
漪與盛哉!多麼偉大,多麼令人感動的大願!
再多的言語,也無法形容我們對菩薩悲願的讚嘆!
菩薩因大愛而入地獄
那些菩薩中的大菩薩,莫不同普賢菩薩一樣,有共同的大願,共同的悲懷!
當他們看到許多的眾生,因為造了種種的惡行,而在三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裏受苦,就會興起這樣的想法︰
「我應該到三惡道裏去,代替這些眾生受種種的苦,教化他們,令這些受苦的眾生,都能得到解脫!」
我們所熟知的地藏王菩薩,就發了這麼偉大的誓願︰
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
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
這個願,說有多大,就有多大!
因為地獄的眾生一批去了,一批又來,真是無窮無盡,無有空時!
由此更可顯見,菩薩為了眾生,再大的苦難,也不以為苦難,再大的犧牲,也不以為犧牲!
從這樣無我的胸懷所流露出來的願力,除了用「無窮無盡」和「廣大如虛空」來形容外。
我們還能用什麼樣的言語和人間的形容詞,來讚嘆這樣的誓願呢?
菩薩心量廣似海
菩薩以無盡的大愛來幫助一切的眾生,但有的眾生因心性蒙蔽,無能體會菩薩的深意與秘意!
因而對菩薩生起瞋恨的心或欲傷害的心,但菩薩絕不會因為這樣就生起報復或懲罰眾生的心。
菩薩總是以慈悲心寬宥眾生,普遍做一切眾生的善知識!
因為菩薩的心量就猶如大海,大海浩瀚深邃,能包含萬物,無論眾生用什麼態度對待,菩薩絕不會改變他對眾生的愛!
菩薩的心也像太陽一樣,光明普照萬物,絕不因烏雲塵沙等的暫時隱蔽而不現,不管遇到什麼障礙阻難,菩薩對眾生的愛,絕不會改變!
菩薩的甲胄
菩薩代替眾生受苦難也絕不畏縮、不退怯、不捨避、不後悔!
絕不因眾生的剛強難施而生退心!
也絕不屈服於惡勢力之下,絕不向困難挫折低頭!
菩薩在任何時刻,任何環境,絕不會改變他救度眾生的初衷!
為什麼呢?
為什麼菩薩對眾生的愛心永無疲厭的時候呢?
是什麼讓菩薩有這樣堅定的信念,為了眾生,勇往直前,永不厭倦,永不退縮呢?
華嚴經上說,那是因為菩薩都發了大願!
而這種大願,就像菩薩的甲胄一樣,能抵擋一切的艱難、打擊和挫折!
這件大願的甲胄,護衛著菩薩的身心,使他永不厭倦,永不退縮!
這件大願的甲胄,永遠的護衛著他,往最高真理的路途上行去!
菩薩的大誓願
所有的菩薩,都有令人想不到的大誓願,廣大的佈滿了盡虛空、偏法界。
沒有任何一粒微塵小的地方,不存在著菩薩的大願!
因為所有的菩薩,在他往昔生中,從初發心開始,就都發下了這樣的大願︰
願生生世世,
在在處處,
能普遍救度一切的生命,
令所有的生命,
都能得到無上的覺悟,
和究竟的解脫!